大象新闻记者 孙玥 实习生 周雁南
在大象新闻·大象帮的报料平台,一条“寻人启事”引起了记者的关注。来自湖南澧县大坪乡的聂华,想要通过大象帮找到温暖她整个童年的养蜂夫妇。
“每年冬天,我们就盼望着伯伯和妈妈来。”聂华口中的伯伯和妈妈,是一对来自河南平顶山的养蜂人,每年冬天就会带着蜜蜂和蜂箱来到湖南澧县大坪乡的聂家过冬养蜂。
8月20日,大象新闻记者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求助人聂华一家取得了联系,听他们讲述了这段跨越河南与湖南的暖心往事。
28年前的相识:蜜蜂结下的情谊
聂华和哥哥刘威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为了挣钱,兄妹从记事起,父母就常年外出务工。“我就是典型的留守儿童。”聂华笑着说,但辛伯伯和樊妈妈的出现,却让平静无聊的日子变得有趣了起来。
20世纪80年代末,聂华家盖起了自家的房子。到聂华4岁那年,家里的房子又重新进行了装修,她家也成了村里少有的家门口有水泥硬化的人家。正是这片水泥硬化的空地,吸引了养蜂人的到来。
“我们家刚装修好那年,那对养蜂夫妇就来了。”哥哥刘威回忆说。1997年冬天,自家门口住下了一对来自河南陌生的养蜂夫妇,他们带着一个跟刘威差不多大的小儿子。家门口的水泥地上摆满了蜂箱和蜜蜂,晚上他们就睡在旁边自己搭的帐篷里。“当时家门口都是蜜蜂,我们吓得都不敢出门。”想起二十多年前的初次相遇,聂华记得很清楚。
但漫天的蜜蜂挡不住孩子间的友谊。很快,哥哥刘威和妹妹聂华就和养蜂夫妇的小儿子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养蜂夫妇一家的到来也让这对“留守兄妹”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冬天太阳好的时候,大家都会在家门口晒被子,晒太阳的蜜蜂会把粑粑拉在被子上。”聂威接到过不少邻居们对蜜蜂的“投诉”。聂华带着撒娇地嗔怪着,“家门口有蜜蜂,同学都不敢来。”很多次,她和哥哥都是被蜜蜂咬得肿着脸去上学。但小孩的世界里,这些“投诉”和“肿包”都是乐趣。
近10年的相伴:像家人一样一起过年
慢慢地,养蜂夫妇成了兄妹俩口中的“辛伯伯”和“樊妈妈”。
到现在,聂华还记着“樊妈妈”帮她抓头虱。“小时候头上长头虱,晚上痒得睡不着。”樊妈妈拉着小小的聂华,一点点帮她涂油,“从那以后,我再也没长过头虱了。”
让兄妹俩一直想念的,还有夫妇二人从河南带来的面条大馍。“樊妈妈做的大馍特别好吃,他们还随身带着一个机器,可以自己压面条。”这让天天吃米饭的兄妹俩新奇不已,认识的时间长了,俩人就天天跟着夫妇俩一起吃饭。
一年、三年、五年……每年冬天,兄妹俩就盼望着辛伯伯和樊妈妈赶紧来,他们像一家人一样过年、生活。等到开春漫山遍野的油菜开花,蜜蜂采完蜜,夫妇俩在兄妹俩依依不舍中带着蜜蜂道别。
“现在想想,其实伯伯和妈妈也很辛苦,他们也不能和家人一起过年,就像我们兄妹俩一样,每年不能和父母一起过年一样。”就是这候鸟迁徙般辛苦的养蜂生活,给聂家兄妹俩童年生活带来了珍贵的温暖。
(多年来,聂华家的房子一直保持原样,辛伯伯和樊妈妈曾在房子前的空地上养蜂。)
聂家兄妹:辛伯伯和樊妈妈你们还好吗?
“后来,听说辛伯伯和樊妈妈把蜜蜂卖掉了。”聂华上了初中后,就再也没等来这对养蜂夫妇,但她知道爷爷还会和伯伯妈妈保持电话联系。“但自从2020年前后家里的座机拆除后,我们就失去了与他们的联系。”聂华说。
聂华今年已经32岁了,她也刚有了自己的女儿,当妈妈后,她突然特别想念温暖了她童年的辛伯伯和樊妈妈,近20年没再相见,她想找到他们。
这一年来,哥哥聂威也心有灵犀地在默默寻找辛伯伯和樊妈妈,但都石沉大海。当年兄妹二人年龄还小,知道的信息不多,再加上爷爷奶奶年事已高,以及当年信息并不发达的制约,聂华给大象新闻·大象帮发来了求助,希望能找到这对养蜂夫妇。
8月20日,大象新闻记者与聂家兄妹、聂爷爷进行视频连线。“我想他们!我也想见见他们,但是十几年过去了,我再也见不到了。”在连线中,近80岁的爷爷惋惜地说,聂华在镜头里悄悄落泪。
“辛伯伯和樊妈妈你们还好吗?”听见爷爷表达的思念,聂华想要寻找辛伯伯和樊妈妈的念头更坚定了。她希望能带着夫妇二人再回趟湖南澧县老家,带他们去看看依然保持着当年模样的小院。
聂华向记者描述了夫妇二人的大致情况: 1、这对夫妇来自河南平顶山,从1997年起,他们每年冬天都会来湖南澧县大坪乡养蜂;2、夫妇现在年龄大概六十多岁;伯伯叫辛秋生(音)、妻子姓樊; 3、这对夫妇有一儿一女,女儿是姐姐,小的是儿子,儿子现在大约34-36岁。 4、来湖南养蜂时会带个徒弟,名字叫东旭(或佟旭)。
大象帮也向全网发出寻人启事
如果您认识来自河南平顶山的
辛秋生(音)夫妇
请及时与我们大象新闻·大象帮取得联系
网站来源于网络。发布者:中青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xjz.org.cn/27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