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瓦刀闯天下。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话。”提到家乡的建筑业,张玉军一脸自豪。1992年,张玉军从团县委调入原桓台县建筑管理局工作,从事建筑业管理18年。在他看来,建筑业在桓台有着数千年的深厚根基,是当地人数百年来赖以生存的传统技艺。
“我们桓台的能工巧匠还受到过周总理的接见哩。”张玉军笑着说。
张玉军讲起桓台建筑业的故事
建筑营造老传统
1958年,为了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北京建设十大国庆工程(以下简称十大建筑),社会各界尤其是建筑界踊跃参与。
第二年春天,为赴这一建筑界盛事,桓台选拔了五位技艺高超的工匠,前往北京参与十大建筑工程的施工。
“其中有一位工匠师傅林兆功,因参建北京人民大会堂表现突出,受邀出席了中央政府召开的庆功群英会,还受到周总理接见并合影留念。”张玉军语气中满是骄傲,将桓台建筑业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缓缓道来。
话匣子一打开,张玉军先讲起了桓台建筑行业的前世今生。
“桓台的建筑业历史非常悠久,历朝历代的桓台工匠,为后世子孙和门徒传授了营造(建筑和装修工程的古称)的技艺,存留下了从事建筑施工的血脉基因。”换句话说,“建筑是千百年来桓台人赖以生存的传统技艺。从新城的四世宫保石碑牌坊就可见一斑。”
张玉军提及的四世宫保坊,是国内现存为数不多的砖造牌坊。即便是以当下的建设技术复刻,其难度也非同小可,由此足以窥见当年桓台工匠技艺之高超。
技艺高超的桓台新城四世宫保坊
“你知道吗?山东省最早的私人营造业‘元吉营造厂’创办者就出自桓台。”张玉军讲道。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胶济铁路、津浦铁路的通车,济南、青岛、周村等地的建筑量大幅增加,许多技艺高超、敢作敢为的桓台建筑工匠自发组成一支支建筑团队,纷纷走出家园,前往各地承包建筑业务,逐渐形成了具有强大影响力、地缘关系紧密且有自己营造派系的“桓台帮”。
元吉营造厂、永德源营造厂、天成营造厂、全盛营造厂……大大小小的营造厂应运而生,有着一把力气和一手技艺的桓台工匠们拍掉身上的木屑,收拾好“家伙什”加入了一支支建筑队伍,就此奔赴大江南北搞营造建设。
不用查阅材料,张玉军随意便数起了出自桓台工匠之手的各地建筑:“英国神甫筹建的齐鲁医院、济南教堂建筑、济南德国公司大楼、徐州钟鼓楼、郑州‘二七’纪念塔,还有各地的礼堂、学校、剧院,都有着桓台工匠的勤劳贡献。”
挖地基、打灰、浇筑、垒砌、营造……桓台人的汗水和心血“灌溉”了一处处工地,一幢幢精美无比或别具特色的建筑在他们手下“生长”而起,直至今日,不少建筑历经岁月变迁,仍然可以正常使用。
“它们不仅是桓台建筑工匠高超技艺的见证者,更是桓台建筑行业最好的‘讲述人’。”张玉军补充。
铸就“建筑之乡”金字招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桓台建筑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把这一传统产业推上了“快车道”。
“当时各个乡镇、各个村委甚至有些机关都开始有组织地形成一个个建筑工程队。甚至最多的时候,桓台一共三百多个村,就有130多家建筑企业。”提到这个数据,张玉军笑了。
“要想富,发挥优势搞建筑。”朗朗上口的口号成为当时最风靡的号召令。
桓台能工巧匠多,而且四周城市建设规模大,因此,桓台建筑工人们在挣脱了土地束缚后,开启了勇闯建筑市场的追梦之旅。
“虽然那时物质生活艰苦、设施装备原始的条件下,他们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打拼的顽强作风,成为各个建筑市场上的生力军。”张玉军话头一转,“但也并非一帆风顺的,相当于在夹缝中发展。”
为何说夹缝发展?“因为那时国家的政策是按资质类别区分建筑企业。资质类别又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村办企业,分了个三六九等。很多小建筑企业只能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做有限的工程。”张玉军解释。
面对这样的困境,桓台建筑人想出了新办法,有了新招:“这个时候,我们就借船出海,借梯上楼,挂靠国有企业、有资质的企业联合闯市场。”
“而且咱们桓台建筑队伍干活有手艺,质量有保证,工期更短,吃苦耐劳不在话下。因此他们乐意和我们合作。”张玉军解释。
放眼全国,数不清的工程项目奠定了桓台建筑业的“鼎鼎大名”。从1980年到1985年,桓台县建筑业总产值由4800万元增加到2.5亿元,增长了4.2倍;全县建筑队伍已达5万人,为建筑业服务的乡镇企业工人达3.57万人。基于此,1985年,桓台建筑行业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金字招牌。
“1985年3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视察桓台,在听取了咱们建筑业发展的汇报后,给予了行业充分的肯定,并特意题词‘建筑之乡’,以示褒扬和鼓舞。”说着说着,张玉军竖起了大拇指。
“建筑之乡”的美名“一夜”之间传遍全国各地。“又过了这么半个月,中国集体建筑企业协会在贵阳召开大会,特邀桓台参加,桓台方面还作了题为《农村建筑业性质、地位和作用初探》的报告,受到与会人员好评。”在张玉军的记忆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堪称是桓台建筑业的黄金时代。
有了这块金字招牌,桓台建筑界在既感荣耀的同时,又深知责任重大。
“所以,就提出了‘立足山东、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奋斗目标,质量以优取胜,工期以快取胜,服务以好取胜,价格以廉取胜的‘桓台模式’。”张玉军说。
拿下淄博第一个“鲁班奖”
“也就是从这年起,咱们桓台建筑业突破了资质限制,从幕后走到台前,真正接上了大项目。”张玉军讲到。
张玉军说起的大项目是时称泉城第一高的济南外贸大厦工程。
“这座大楼当时创下了山东省四个第一,第一个新技术应用高层建筑、第一个旋转餐厅、第一个建有地下停车场、第一个三面弧形异型结构的建筑,被人们誉为最高的现代化涉外宾馆,也就是现在的珍珠大酒店。”张玉军语气中充满了自豪,“当时就连省内国有大型建筑公司也没做过这样的‘高难动作’。但就是咱桓台的建筑企业拍着胸膛保证,硬生生把这块‘骨头’给啃下来了。”
为了完成“军令状”,承接这项工程的桓台建筑企业新城建工高薪引才、斥资采购进口设备。
最终,团队创“三天一层”速度,71天完成主体,让“泥腿子”超越“正规军”,这座地标性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可谓首开省内高层建筑之先河。“建高层,找新城”的说法在山东传开,还获得了“为全省八十万建筑大军带了个好头”的高度评价。
“还是这家企业,在1996年的时候建设了齐鲁石化公司联合经营大厦(齐鲁石化办公楼),夺得了淄博建筑史上第一个全国建筑工程最高质量奖——鲁班奖,填补了淄博建筑史上的空白。”张玉军补充。
勇夺第一座鲁班奖
1992年,张玉军从团县委调入原桓台县建筑管理局工作,从事建筑业管理18年。在他看来,桓台建筑业的腾飞,离不开政企同心。
“早在1987年,桓台在全国率先设县级建筑管理局和4个驻外办事处,规范建筑队伍管理,使得行业素质骤升。”在张玉军进入建筑管理系统后的第二年,桓台建筑业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超25%,成为经济支柱产业。
“而且,建筑业也实实在在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张玉军又举起了生动例子,“以前村民连香蕉都没见过,拿起来没剥皮就啃,连马桶都不会用。但跟随建筑队伍走出去后,不仅眼界开阔了,而且收入也增多了,很多人因此富裕了起来。”
据张玉军回忆,1987年,桓台全县统计出的万元户“有80%是靠建筑发家的,许多农村工匠因从业建筑而成为新社会阶层”。
如今,建筑业也成为小到桓台县、大到淄博市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据介绍,2024年,淄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94.1亿元,同比增长7.5%,总量升至全省第4位,增速位居全省第2位。聚焦桓台,2024年建筑业实现产值580亿元,同比增长7.5%,连续多年居山东建筑业“十强县”榜首。
“大到引黄济桓水利工程,小到一家一户的农资投入,无不得益于从业建筑的收入。”张玉军顿了顿,“换句话说,桓台工业发展的背后,都有着建筑业的影子。”
人物档案:
张玉军,中共党员,1959年6月生,山东桓台人。先后在县教育局、团县委、县建筑管理局等单位工作,历任团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等职务。2019年退休。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宋明君 通讯员 袁波)
网站来源于网络。发布者:中青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xjz.org.cn/28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