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域经济的“头部玩家”,还得是这三个省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李杭

镇域经济的赛道上,江苏、浙江和广东这三个经济大省仍是绝对的领跑者。

近日发布的《中国镇域高质量发展报告2025》(下称《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2.15万个建制镇中,GDP超千亿的建制镇增至6个,分别为广东狮山镇、北滘镇、长安镇,江苏玉山镇、杨舍镇,贵州茅台镇。其中,广东凭借3个千亿镇的数量位居首位。

镇域经济的“头部玩家”,还得是这三个省
图源:图虫创意

2025中国镇域高质量发展500强也同步揭晓。时代周报记者整理后发现,在这份榜单里,江苏有122个镇上榜,数量最多;浙江紧随其后,有86个镇入选,广东排在第三,上榜数量是81个,三个省份上榜的镇加起来,占了整个500强榜单的57.8%。

可以说,入围500强的镇主要集中在经济实力强的头部省份,并密集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活跃区域。而像那些GDP过千亿、过五百亿的顶尖强镇,大多靠近超大城市,能借助大城市的资源发展,自身产业基础又好,还抓住了产业升级的机会慢慢变强,成为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苏浙粤领跑

镇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其发展状况不仅反映了地区经济的活力,对国家经济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也至关重要。

在全国范围内,哪些区域是经济强镇的集中分布地,什么样的发展条件更利于经济强镇的培育与成长?

从榜单数据来看,全国500强镇的省份分布呈现显着区域特征。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位居前五,分别有122个、86个、81个、48个和32个镇入围,这五个省份均为东南沿海地区。

中部和华北地区的强镇数量紧随其后。

中部省份中,安徽以29个领先,河南18个紧随其后,其他省份则多在10个左右;华北地区中,河北以17个居首,内蒙古有3个镇入选。西部地区的强镇数量较少,除四川(13个)外,每省份仅1-2个;东北地区最少,三省合计仅有1个。

镇域经济的“头部玩家”,还得是这三个省

华南城市研究会创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指出,长三角、珠三角等东南沿海地区的镇域经济表现突出,得益于区位优势和四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早期乡镇企业蓬勃兴起,后续民营经济持续壮大。这些区域市场经济发育成熟,营商环境优良,政策支持到位,形成了良性发展生态。

目前全国6个“千亿镇”的分布,便集中体现了这一发展特点。

广东强镇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佛山狮山镇、北滘镇,东莞长安镇等依托大湾区制造业根基,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狮山镇主攻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高端装备制造,北滘镇是全球家电制造重镇,长安镇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0.7亿元。

镇域经济的“头部玩家”,还得是这三个省
佛山狮山镇 图源:图虫创意

江苏强镇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体系,在产业协同中实现快速发展。

苏州玉山镇、杨舍镇便是典型代表,它们依托长三角完善的产业链分工,形成了鲜明的产业特色:玉山镇聚焦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高端制造业;杨舍镇则紧扣长三角产业升级方向,将“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化合物半导体”三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镇域经济的“头部玩家”,还得是这三个省
茅台镇 图源:图虫创意

贵州茅台镇则凭借独特的酒产业优势,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跻身 “千亿镇” 行列的镇。2024年,茅台镇GDP达到1635亿元,增长9%,并且完成税收收入32.33亿元、同比增长7.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53562元和22318元。

区域不平衡问题普遍存在

尽管经济强镇表现亮眼,但全国范围内仍有大量乡镇产业基础薄弱,缺乏主导产业和创新能力,这种区域分布差距使得镇域经济整体竞争力提升面临困难。

以河南为例,在该省18个入围全国500强的镇域中,有9个集中在郑州市,占比恰好一半;其余9个也多分布在豫北地区,这与河南 “北强南弱” 的经济发展格局完全吻合。作为头部代表的郑州新郑龙湖镇,依托航空港区的区位优势发展物流与制造业,GDP已突破200亿元,但这类具备竞争力的强镇在全省镇域中占比极低,仅为个位数。

镇域经济的“头部玩家”,还得是这三个省
龙湖镇 图源:图虫创意

这种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在同为经济强省的广东同样显着。

广东共有81个镇跻身全国500强,但地理分布高度集中。除清远和汕尾各有1个镇上榜外,其余79个强镇全部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镇域经济则明显滞后。

即便在经济活跃的珠三角内部,强镇分布也存在分化。佛山、东莞是强镇最为密集的区域,而广州、中山的强镇数量次之,分别有14个和10个镇入围;相比之下,珠海有7个镇上榜,江门为4个,惠州更是仅有1个镇进入榜单,反映出即便是在发达区域内部,镇域经济发展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

镇域经济的“头部玩家”,还得是这三个省
制图:时代周报 李杭

对此,胡刚分析指出,头部强镇的崛起,核心依托于优越的区位条件,尤其是紧邻中心城市的地理优势。它们能够便捷获取中心城市的人才、资金、信息等关键资源,在民营经济活跃的环境中,通过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壮大产业集群。相比之下,自然资源对镇域经济的影响已逐渐减弱,区位禀赋成为首要驱动因素。

这种区位差异直接导致了镇域经济的层级分化:头部镇依托都市圈辐射快速发展,处于尾部的镇则受限于地理偏远、交通不便,叠加思想观念、产业重视程度等因素制约,发展动力不足,陷入资源获取不畅的困境。

不过,目前各地已在积极探索区域协调发展路径。

以广东为例,从2022年起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全省122个县(市、区)、1609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为主体,旨在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壮大县域综合实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该工程不仅鼓励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专业镇联动发展,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跨区域合作,还提出分类发展特色产业、科技创新、休闲旅游、历史文化、绿色低碳等类型的特色镇,计划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推动一批古镇古埠古港焕发新活力。

这一实践与不少专家的建议不谋而合。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国土面积辽阔的国家,2万多个建制镇不可能都能形成一套小而全的镇域经济体系,既不现实也不经济。有潜力的镇域要在专精特新上找准发力点,在产业链上的某个细分领域做透做深,目标是成为“单打冠军”。

网站来源于网络。发布者:中青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xjz.org.cn/28151.html

(0)
中青网的头像中青网
上一篇 2025年8月26日 上午11:46
下一篇 2025年8月26日 上午11:4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