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疼痛可以说出来,可以被治愈。”近日,在桓台县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作为“健康中国·母亲行动”2025年淄博市女性盆底健康诊疗大型公益活动参与患者之一的56岁的刘淑兰(化名)在结束诊疗床后,如释重负。这位被阴道刺痛折磨一年的农村妇女,最终在桓台县妇幼保健院通过肌筋膜松解术重获新生。她的故事,揭开了中国2000万慢性盆腔痛患者共同的生存困境。
“大约有80%的慢性盆腔痛患者最初就诊时会被误诊为阴道炎。”桓县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主任于兆梅展示着治疗记录:刘淑兰初次就诊时阴道内按压疼痛分值能达7~8分,疼痛检查时表情痛苦、疼痛难忍。“因为我总是犯阴道炎,开始用药就好,停药就犯。”刘淑兰回忆,自打1年前开始,阴道内总是隐隐疼痛不适,特别是同房时阴道疼痛伴随干涩的感觉像被刀割一样,因此会因为疼痛问题而拒绝与丈夫同房。也造成夫妻关系紧张。其间,刘淑兰一直觉得是阴道炎的问题导致疼痛,可是就算阴道炎治疗好了同房依旧是疼痛难忍。而通过公益活动,她来到桓台妇保院进行进一步详细的检查,被告知自己疼痛的来源原来是盆底肌肉及腹部肌肉肌群过度活跃、紧张才会引起疼痛的感觉。
在找到病因后,刘淑兰又在桓台县妇幼保健院接受了3次腹部及盆底肌群的肌筋膜松解术、4次针灸治疗以及6次磁电联合治疗,其疼痛感有了明显的改善,阴道内的压痛分值由7~8分下降到3~4分,腹部的压痛分值由5~6分下降到2~3分,并且在按压疼痛区域时能够正常交流,面带微笑。
其实,生活中慢性盆腔痛的患者并不少见,但由于疼痛部位隐匿、病因复杂,许多患者难以明确问题根源,也不知该向哪个科室寻求帮助,导致部分患者长期得不到有效诊疗,或辗转多个科室仍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于兆梅科普道,慢性盆腔痛是指持续6个月及以上的下腹部或盆腔区域疼痛,其成因涉及多系统、多因素。疼痛部位多集中在下腹部、腰骶部或会阴部,可能单侧或双侧出现,性质多为钝痛、隐痛、胀痛或刺痛,部分患者会描述为“牵拉感”或“压迫感”。这种疼痛往往反复发作,可能因月经周期、排尿/排便或久坐等活动加重。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的疼痛还会向大腿内侧、臀部或肛门区域放射,若排除腰椎疾病或坐骨神经痛后仍有疼痛,需高度警惕慢性盆腔痛的可能。
“若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完善相关检查。”针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于兆梅科普说,“目前我们常用辅助检查包括妇科检查(评估盆腔有无压痛、包块)、盆底彩超(观察子宫、卵巢及盆腔结构)、尿常规与白带分析(排查泌尿或生殖系统感染),以及盆底功能评估(检测肌肉张力与神经状态)。”她介绍,通过这些检查,可帮助医生更精准地定位病因。
而针对慢性盆腔痛,目前主要采取多学科联合治疗策略。若疼痛由感染引起(如慢性盆腔炎、反复阴道炎),需优先积极治疗阴道炎;对于盆底肌痉挛或筋膜紧张的患者,物理治疗如盆底肌电刺激、磁刺激、射频治疗,或结合针灸、肌肉筋膜松解术,可有效缓解肌肉紧张;药物方面,对于因雌激素低下造成的萎缩性阴道炎或外阴阴道萎缩干涩问题,则可以局部使用雌激素乳膏或普罗雌烯乳膏对症处理。心理干预同样关键,认知行为疗法或正念训练可帮助患者降低对疼痛的敏感性;此外,调整生活方式也能起到辅助作用,例如规律运动(瑜伽、游泳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环)、避免久坐、减少咖啡因摄入等。
此外,于兆梅提醒这些特殊人群需格外关注:产后女性应在产后42天完善盆底评估,若发现盆底肌松弛或功能异常,应尽早启动康复治疗,避免疼痛慢性化;中老年患者则需排查糖尿病、脑卒中后遗症等慢性病对盆腔神经的影响,及时干预原发病并治疗疼痛。 最后提醒,慢性盆腔痛并非“忍一忍就能好”的疾病,早期筛查与规范治疗至关重要。若您存在相关症状或病史,建议尽早就诊,通过专业评估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真正将健康管理关口前移。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高阳 通讯员魏启跃)
网站来源于网络。发布者:中青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xjz.org.cn/27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