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快板的搭配就是绝配!”8月6日,第十五届河南省少儿曲艺展演首场比赛现场,10岁的周庭旭攥着汗湿的快板,小脸通红却掷地有声。尽管他在刚刚的表演中“卡了一下”,此刻却依然笑得灿烂,“演出完我挺开心的!”当日,郑州市郑东新区尚座中心A座1楼大厅里,来自各地的曲艺小明星亮嗓打板,拉开这场童真与技艺交织的展演大幕。
本届河南省少儿曲艺展演由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河南省曲艺家协会、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郑州市曲艺家协会、尚座中心协办。经海选脱颖而出的72组小选手,于8月6日至7日登场,演绎相声、快板、河南坠子等多种曲艺形式。全国知名曲艺家全程坐镇,以“现场打分+即时点评+成长指引”的赛训一体模式,助力孩子们成长。
童声直抒:舞台上的纯粹热爱
聚光灯下,孩子们是绝对的主角。周庭旭在演出后坦言紧张,却为“勇敢站上舞台,逗大家开心”而自豪。“我觉得自己很厉害!”8岁的张一诺刚完成故事表演,昂着小脑袋兴奋地说。学习曲艺三年半的她,已深谙取长补短之道:“我能看到别人的优点,让自己更出色。”而尚未登场的谢尚晋则对比赛既紧张又期待:“学了一年,就想把故事讲给大家听,希望能听到掌声,让我更自信。”
台上台下,这些十来岁的孩子用最直白的语言袒露心声——紧张是真的,但对曲艺的热爱更真;失误会懊恼,但站上舞台的勇气已悄悄生长。
师者匠心:传承里的守正创新
“孩子学曲艺首先得喜欢,其次还得有点怕你——这个尺度要把握好。”商丘市曲协副主席钟鑫道出教学新理念。从“学戏如打戏”的严苛年代走来,他更注重以趣味激发自信:“让孩子玩起来!曲艺不是课业负担,而是成长的翅膀。”钟鑫道特别强调作品选择需适配儿童,如相声《你爷爷我爷爷》,正是通过童趣视角折射社会现象。
“河南省少儿曲艺展演举办了15届,我带学生参加了15届!”中国曲协山东快书艺术委员会委员杨建国声音哽咽。32年的义务教学,他见证了曲艺幼苗成林。本届8个山东快书节目均出自杨建国门下,印证着传统曲艺的蓬勃生命力。面对天赋各异的学子,他坚持“后天努力胜天赋”:“多给展示机会!上台直打哆嗦的孩子,多演几次就稳了。”
家长托举:成长中的温暖助力
“孩子每天写完作业,跟我们散步的时候都攥着快板,一边走一边练,板儿声能从小区这头传到那头。”周庭旭的妈妈王女士语气里满是骄傲,“中国的国粹不能丢,学相声、快板这一年多,他知道了不少老故事,对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得更多了。”来自陕西西安的赵女士特意带着孩子跨省参赛,“老师说河南曲艺在全国都是排头兵,就想让娃来提升一下。”她的孩子学快板两年,已拿过一些展演奖项,“段子里都是历史故事、革命故事,娃本就爱历史,现在更是越学越着迷,还在曲艺班交了一群好朋友,在与大家的相处中学会了独立成长。”
赛场新意:打破边界的烟火气
与常见的赛场不同,这里没有严肃的台上台下分隔,选手、家长、观众围坐一圈,像在“拉家常”。“这次不设主持人,由辅导老师亲自介绍学生。”河南省曲协副主席、郑州市曲协主席陈红旭笑着说,“老师最懂学生,这么一介绍,氛围活了,孩子也放松了。”这种“聊天式”展演,消解了传统比赛的肃穆感。“点评时,给孩子的是鼓励,给老师家长的才是建议。”他点明“即时点评+成长指引”这种赛训结合模式的深意。
“122个报名节目里选出72组,就是想多给孩子机会。” 省曲协驻会负责人王谨直言,“大赛能体现文艺培根树魂的功能,对孩子们进行美育、德育教育,锻炼口才和台风,传承传统文化。”她强调曲艺“文艺轻骑兵”的特质:“就像抗美援朝时打着快板上前线,一人能演千军万马!”选择商场办赛,就是要唤醒曲艺的市井基因:“曲艺贵在‘现挂’接地气,一人多角跳进跳出,这是独属我们的烟火气。”
“原来经常见孩子跳街舞、走模特,这种传统的曲艺表演还是第一次见,太新鲜了!”市民许女士在带孩子逛街时被吸引,看得入神,“这些孩子吐字清晰、节奏明快,这么小就有这本事,太厉害了!”
传承有声:童心播撒文化火种
“少儿曲艺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命脉!” 中国曲协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范军感慨道。大赛创办至今,托举起众多曲艺中坚。“河南不仅是戏曲大省,更是曲艺重镇。马街书会七百年未绝的唱词,正需要娃娃们接续传唱!他感谢家长老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少儿曲艺是河南重要工作,我们通过大赛发现、培养人才。看到这些孩子,就看到了曲艺的未来。我们会不遗余力浇灌,让他们成为传统文化弘扬者,让曲艺唱响新时代!”
首场比赛落幕,曲艺之声余韵未消。周庭旭还在场边意犹未尽地打着快板,口中念叨着评委老师的话:“板是关键,不练就没节奏感!” 快板的清脆、评书的铿锵、相声的诙谐……在新时代萌娃的演绎中,焕发出蓬勃生机。这门流淌在血脉里的艺术,正借着这些稚嫩的声音,奔向更远的明天。
审核:卢超峰
网站来源于网络。发布者:中青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xjz.org.cn/24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