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论文的思路挺特别。它先是提到英语和汉语可能有同源关系,推测英国人先祖受过中华文明影响,英语词汇是拼音抄录古汉语的结果。接着说印欧语系族群发源于欧亚草原,在两河流域接触文明后迁移到英格兰,由此假设上古汉语曾是两河流域主要语言之一,甚至汉语是从两河流域传到黄河流域的。基于这些,论文把汉谟拉比和商汤的事迹对比后,得出两人是同一人的结论。
汉谟拉比是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君主,统治中心在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一带),其法典用阿卡德语楔形文字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内容、神明体系、社会结构具有鲜明的古代两河文明特征。商汤则是中国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的开国之君,其事迹主要记载于后世如《史记》等文献及甲骨卜辞中,活动区域在黄河流域,属于东亚早期文明。
为什么这样的论文会引起关注?它或许折射出部分人对中华文明起源探索的某种焦虑或过度热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但夏商周断代工程也表明,早期历史的细节确实存在许多未解之谜。在渴望探求“我是谁,从哪来”的过程中,有时容易陷入“万物同源”的想象,试图用简单关联来解释复杂多元的人类文明演进。
这篇论文的“奇思妙想”,本质上忽略了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独立性,也低估了现代考古学、语言学在追溯文明起源上的严谨方法和已取得的成果。它更像一个提醒:追寻历史真相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证据和科学理性的精神,而非天马行空却缺乏根基的臆断。历史的魅力在于其真实的复杂性,强行简化或“合并同类项”,反而失去了那份厚重与精彩。
网站来源于网络。发布者:中青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xjz.org.cn/24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