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指两处“错误”,人们何以对北大录取通知书如此较真 ?

8月6日,有人发文指出,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中两处表述存在语句问题,引发关注。

被指两处“错误”,人们何以对北大录取通知书如此较真 ?

01

北大录取通知书被指出两处错误

帖文提出的第一处问题为录取通知书中的“我校决定录取你入xx学院(系)专业学习”。

上述发帖人认为,此句存在“句式杂糅”问题,“决定”“录取”“入”“学习”多个动词叠加,且“录取”不可接兼语结构,建议修改为“我校决定录取你为xx学院(系)专业学生”。

第二处争议语句为“请你准时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

有人指出其存在“语序不当”和“用词不当”:一是“准时”作为状语应置于谓语“到校报到”前,而非时间状语前;二是“准时”通常对应具体时间点,而“八月十八日”为一天时间范围,建议将“准时”改为“按时”,表述调整为“请你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按时到校报到”。

02

北大回应:后续将研究改进

记者检索发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相关表述至少在近五年间未作调整,且其核心句式“请你准时于x年x月x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的表述,在1995年的通知书上即已出现,与当前格式相同。

这表明,引发争议的核心句式至少在本科通知书中已沿用近三十年。

对此,8月6日,北京大学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咨询时回应称,感谢网友提出的建议,将及时向学校招生办反映相关情况,后续将研究如何改进。

03

专家:存在问题,并非严重语病

对于上述帖子提出的问题,不同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人指出,后续修改的“我校决定录取你为xx学院(系)专业学生”似乎也有问题。因为录取与入学是双向选择,如果考生不去报到,称他们“学生”就有武断之嫌。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三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两处表述并非严重语病,但存在不够简洁通顺的问题。

对于第一句“录取你入专业学习”,张三夕认为语句本身“说得通”,但动词叠加导致表述啰嗦。相比之下,“录取你为某专业学生”的表述更简洁,不过原句并非病句;

关于第二句的状语问题,张三夕指出,汉语状语位置相对灵活,“准时于某日到校”的表述虽不算语病,但不符合语言习惯。将“准时”或“按时”调整至“到校报到”前,如“于某日按时到校报到”,会更通顺自然。

他强调,公文类文本应注重简洁明了,避免读起来拗口,此次争议中的表述虽无大错,但确有改进空间。

04

30年“老问题”突发争议的背后

为何这一纸通知书沿用了30年,到如今才被网友质疑?

其实,这一现象正是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变迁的缩影。30年前,当学子捧着北大录取通知书,看到“请你准时于x年x月x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的表述时,可能不会纠结其通知书的语句是否完美。这张纸,承载的是成功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彼时,公众更关注大学“能否考上”,而非 “通知书如何表达”。这种功能优先,也让传统通知书的表述得以延续多年。

长期以来,录取通知书的核心功能就是 “告知”,简洁明了地传递报到信息便完成了使命。这种表达方式,也反映出教育主体之间单向度的关系——大学是录取者,学生是接受者。

但,世易时移,30年后,今天的录取通知书,已超越单纯的信息告知功能,其被赋予了更多涵义。

与此呼应,近年来,高校在录取通知书上各显神通。清华大学的立体校门通知书匠心独运,陕西师范大学仍由数十位教师以毛笔手写通知书传递人文温度,中国人民大学的“时光胶囊”和书灯礼盒通知书充满历史与人文的厚重感……

这些创意受到了舆论的称赞,也成为大学展示自身形象和输出文化气质的窗口。社会公众也以更高标准,审视其语言表达、设计理念乃至情感传递。

然而,在各高校比拼录取通知书创意“争奇斗艳”的同时,人们却屡次在通知书中发现了错别字等低级错误。

平心而论,相较于一些高校因出现错别字等低级错误而“翻车”的录取通知书而言,北大本科录取通知书中的两处表述虽引起争议,但并不是语病或差错。

不过,人们对北大本科录取书的“吹毛求疵”也情有可原。这是因为,北大作为我国顶尖高等学府,其一举一动都具标杆意义,备受公众瞩目。网友指出的该表述问题,虽非语病,但公众对北大的期待,本就包含对文字细节和人文精神的高水准追求。

正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北大之所以为北大,就是因为人们相信,北大不仅能通过治学传授知识,也应在文书质量和文字表达等细节上展现人文素养与学术严谨,体现出类拔萃的“北大水平”。

从这个维度看,这一“语病”争议在30年后浮出水面,也说明虽然大学教育普及度在提高,一些名校在“祛魅”,但公众仍然对顶尖学府抱有高期待:既要有顶尖的学术实力,也要有经得起检视的细节表达;既要致“传道授业”之广大,也要尽“通知文书”之精微。

可以说,这种讨论和参与本身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随着教育普及和网络发展,人们能以平等姿态参与围观和讨论,不再只是“权威文本”的被动接收方。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展现了应有的胸怀与自省,公众的期待得到了回应,双方的互动也为促进教育进步提供了契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样的“争议”,不妨多一些。

网站来源于网络。发布者:中青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xjz.org.cn/24755.html

(0)
中青网的头像中青网
上一篇 2025年8月8日 下午12:22
下一篇 2025年4月26日 下午1:5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