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东北大学6名学生在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参观学习浮选工艺过程中,因格栅板脱落坠入浮选槽,最终确认溺亡。另有一名老师受伤。这一事故震惊舆论,也刺痛了无数人的心。
(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官方微信发布的选矿部照片)
这起惨剧发生在企业生产区域,浮选槽又属于工业高危区域,格栅板作为防护设施,为何会突然失效?是材质问题、老化问题,还是日常检修管理不到位?事故发生后,企业是否有应急机制,救援是否及时有效?每一个细节,都不能轻轻带过。
安全不是喊在嘴上的口号,而必须落实在制度执行、设施维护、责任落实的每一道工序中。特别是在涉及密闭、高危、有害介质的工业场景中,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今天是一块格栅板,明天可能是一个阀门、一根管线、一段电缆。安全管理只有“零容忍”这一条路可走,没有“差不多”的空间。
近年来,每一起“本不该发生”的事故,最后几乎都指向同一个根源:安全管理缺位,制度执行失守。
逝者已矣,痛惜之余,更应反思:谁该为这6条年轻的生命负责?事发企业是否切实履行了安全主体责任?监管部门是否做到有效巡查与防范?如何避免“事后问责”成为惯性,而真正做到“事前防范”?这些问题,不能在舆情平息后烟消云散。
这不是一起“天灾”,而是一场管理之失、责任之失。真相必须查清,责任必须追究,教训必须落实。唯有如此,才能告慰遇难者,才能守住那道最基本的安全红线。
撰文|李哲 主编|李锦 审核|朱宗威 *文章为主编有态度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出品 | 潇湘晨报
网站来源于网络。发布者:中青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xjz.org.cn/22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