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分钟9人被骗!警惕这类群里混入骗子

近期

北京市反诈中心

通报了一起典型案件

提醒学校及老师

组建新生家长群时

务必进行身份核验

不在群内收取钱款

并做好防范提示

家长对群内收费信息

也应谨慎甄别

新生家长群

本是方便家校沟通的平台

却成了骗子行骗的“温床”

9名家长40分钟被骗4000余元

在北京某中学的案例中,学校为方便高一新生家长交流,将官方QQ群二维码印在入学手册上,随录取通知书一同寄出。由于入群未设置审核环节,骗子趁机混入群内。

他们使用与“群主”“管理员”相同的头像,在清晨5点多冒充“群主老师”发布通知,要求缴纳“资料费、复印费”共495元,并附上支付二维码,还让家长备注学生姓名、截图接龙。

看似正规的流程,加上数额不大,使得9名家长在40分钟内扫码支付,共被骗4000余元。更令人警惕的是,骗子甚至将已缴费家长拉入小群,企图实施进一步诈骗。

40分钟9人被骗!警惕这类群里混入骗子

40分钟9人被骗!警惕这类群里混入骗子

40分钟9人被骗!警惕这类群里混入骗子

好在群内有家长起了疑心,向学校老师核实情况,真正的群主老师立即在群内发布消息,告知家长有人冒充老师骗钱,同时封禁发言、将骗子“踢”出群,随后向学校报告并报警。

40分钟9人被骗!警惕这类群里混入骗子

骗子善于伪装

更关键的是他们抓住了

家长对学校、对老师的信任

让家长防不胜防!

因此,家长和老师

要做好以下几点

家长:筑牢防线,谨慎为先

核实信息是关键:在家长群或班级群收到扫码、交费、转账等通知时,务必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与老师直接核实,切勿急于操作。如遇可疑情况,立即保存证据并报警。

保护隐私不松懈:不随意在家长群或公开网络平台发布个人及孩子的隐私信息,包括姓名、班级等详细内容,避免被骗子利用。

添加好友要核实:对于新申请添加的好友,先确认对方身份再通过,防止骗子伪装混入社交圈。

警惕冒充孩子的转账请求:若收到短信、QQ、微信等发来的 “培训班缴费” 等涉及孩子的转账信息,即便对方声称是孩子本人,也务必电话或当面与孩子核实,勿直接转账,谨防诈骗。

紧急情况莫慌乱:接到“孩子受伤、突发疾病”等需转款的信息或电话时,保持冷静,先联系学校老师或当事人确认,切勿盲目汇款。

老师:严格管理,主动防范

强化群聊管理:家长群等联络群需开启入群验证功能,实行实名制,逐一审核入群成员身份,杜绝陌生人随意加入。

及时清除可疑人员:一旦发现群内有身份不明或行为可疑者,立即将其移出群聊,消除安全隐患。

引导规范发言:提醒群成员不随意发送、点击不明链接,不向无关人员转发群内重要文件和通知,防范信息泄露。

注重隐私保护:涉及孩子的重大问题,优先通过电话、家长会或当面沟通的方式告知家长,避免在群内泄露孩子隐私信息。

学生:提高警惕,多方核实

社交软件求助要核实:收到同学、好友通过QQ等社交软件发来的借款、代付请求时,务必电话或当面确认,绝不直接转账付款。

警惕AI换脸诈骗:与好友、同学视频聊天时,可通过互打手势或约定特定动作辨认身份,防止遭遇AI视频换脸骗局。

账号被盗及时处理:若发现个人QQ等社交账号被盗,立即找回并提醒亲友,避免他人受骗。

遇求助先沟通:接到同学、好友的求助时,第一时间与家长、老师沟通,征得同意后再行动;遇紧急特殊情况,及时报警求助。

要增强防范意识
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若遇到诈骗

第一时间拨打报警电话

来源:安全工作与管理、公安部刑侦局、北京刑侦

网站来源于网络。发布者:中青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xjz.org.cn/26366.html

(0)
中青网的头像中青网
上一篇 2025年8月19日 下午5:54
下一篇 2025年8月19日 下午6: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