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道来的讲述里,既是故事的重现,也让时光照进了艺术深远的角落。8月14日,上海书展现场,由湖南美术出版社举办的以“人生不常遇”为主题的《原来你是这样的常玉》新书分享会,将这位被时光“雪藏”近半世纪的东方艺术大师,重新拉回公众视野。
△8月14日,《原来你是这样的常玉》新书分享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
本书作者、美术史研究者兼策展人陈琳、诗人管鹍鹏(昆鸟)与责编潘旖妍共话常玉,以传记为引,揭开这位“艺术浪子”跌宕起伏的人生密码,也让观众得以触摸一个立体、鲜活的常玉——他既是天赋卓绝的艺术天才,亦是命运捉弄的“局中人”。
从“天之骄子”到“艺术弃儿”:常玉的“不遇”人生
常玉的人生,被作者陈琳形容为一部“高开低走的悲剧”。
常玉出身四川南充富商之家,自幼习书画、通文墨,1920年便赴法留学,在巴黎,他出入蒙帕纳斯艺术区,与毕加索、贾科梅蒂等大师交往,娶法国贵族后裔为妻,作品被巴黎沙龙展关注,一时风光无两。
然而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家族生意破产、与经纪人决裂、婚姻破裂……常玉从“艺术贵族”跌落至“生存窘境”。
为谋生,常玉接受出版社委托为书籍绘制插图,采用石膏等廉价材料创作雕塑在百货商店以低价售卖,换取金钱后,他却肆意挥霍,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困窘生活。他亦曾短暂放弃作画,兜售自创的“乒乓网球”试图获得财富却屡屡受挫。晚年受邀赴台任教,却因盘缠耗尽和政治原因未能实现,最终客死异国,葬于巴黎郊外贫民公墓,直至墓穴被忘年交友人找到……
到了20世纪末,常玉的作品才逐渐被艺术界重新发现,近年来更在拍卖市场屡创高价——从“无人识”到“天价拍品”,他的“不遇”,是个人命运的唏嘘,更是时代与艺术的错位之憾。
“不靠谱”的率真与“纯粹”的艺术:被误解的天才
在分享会上,责编潘旖妍坦言,编辑过程中最触动她的,是常玉性格中“矛盾又真实”的一面:“他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在朋友家蹭饭却从不帮忙,工作室堆满杂乱物件却唯独缺画作;他在巴黎街头乐于和优雅女性搭讪,却对艺术保持着近乎偏执的纯粹。”
△《原来你是这样的常玉》作者、美术史研究者兼策展人陈琳。
作者陈琳则从传记创作角度,还原了一个更具象的常玉:“他的‘不靠谱’,本质是对世俗规则的疏离。比如有人付费请他画肖像,他却对客户提出霸王条款,还经常将所画对象无论男女一律画成裸女形象;受托绘制书籍插图,因没钱购买版画工具一直拖稿,最后用修脚刀刻版交差;应邀赴台任教前,他先跑去埃及游历,花光路费……这些看似‘荒诞’的行为,恰是他对抗世俗、守护艺术本真的方式。”
诗人昆鸟则以文学视角补充:“常玉的‘不靠谱’里,藏着一种‘未被驯化’的天真。他用最简练的线条勾勒女性丰腴的肢体,用淡墨晕染出宇宙般的空寂——他的画不追求‘准确’,却在‘不准确’中抵达了艺术的本质:对生命最本真的感知。”他认为:“用现在的话来说,常玉的一生是很不励志的、反成功学的一生,但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却也算纯粹、圆满的一生。”
从“宇宙大腿”到“东方诗性”:重新定义常玉的艺术价值
提及常玉的画作,“宇宙大腿”和“书法式的线条”是绕不开的话题,甚至歌手周杰伦在歌曲《最伟大的作品》中也唱道“宇宙大腿,流动的墨色”。这正是常玉对女性人体画作刻画的生动注脚。然而,外界亦常质疑他的作品“造型简单、线条随意”。
对此,陈琳在分享会上给出了专业解读:“常玉的‘简单’,是历经淬炼后的返璞归真。他融合中国书法的写意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构成,用极简的笔触捕捉人物的动态与情绪。那些被视作‘不准确’的线条,实则是对人体韵律的诗意抽象——他画的女性,不是具体的‘人’,而是生命的姿态、欲望的诗学。”
昆鸟则从诗歌与绘画的共通性切入:“常玉的画有一种‘未完成的完成感’,像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留白。他笔下的裸女、盆景、小马,都带着东方的禅意与浪漫,这种‘诗性’,恰恰是他在巴黎艺术圈独树一帜的原因。”
《原来你是这样的常玉》:一本迟到的“相遇之书”
作为目前市场上唯一一本常玉传记,《原来你是这样的常玉》的出版, 梳理了常玉的生平脉络,更结合相关常玉的书信、照片与艺术评论,还原了一个立体的“人”——他不是被神化的“艺术大师”,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会迷茫会挣扎的“常玉”。
“这本书的诞生,源于我们对常玉的‘不甘’。”作者陈琳感慨,“他的才华不该被遗忘,他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如果说常玉的人生是‘不常遇’,那么这本书的出版,或许是一场迟到的‘相遇’——让今天的读者,与这位孤独的艺术灵魂,在纸页间重逢。”
△与会嘉宾合影。
分享会尾声,陈琳和昆鸟更是酣畅地聊起了常玉丰富的朋友圈,两位对常玉与徐悲鸿、徐志摩、邵洵美、庞薰琹、刘海粟、亨利·皮埃尔·侯谢、赵无极、谢景兰、罗伯特·弗兰克的交往如数家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常玉戏剧化的人生。
大家还以“常玉的朋友圈”为话题展开想象:若常玉有微信,他会发什么?是巴黎街头的咖啡馆,还是画室里的未完成画作?是给友人的牢骚,还是对艺术的独白?这些充满趣味的互动,让常玉的形象更加生动。
从“人生不常遇”的主题出发,湖南美术出版社举办的这场分享会不仅是一次对新书的推介,更是一场对艺术、命运与人性的深度探讨。常玉的不遇,或许是命运的遗憾;但他的艺术被看见,却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当大众凝视他的画作,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天才的挣扎,更是所有不被理解却坚持纯粹的人的缩影。
或许,这就是常玉的魅力——他用一生诠释“不遇”,却让后人在他的人生与艺术中,读懂了“相遇”的真正意义:有些灵魂,注定要跨越时空,与懂得的人重逢。
潇湘晨报记者周诗浩 摄影杨旭
网站来源于网络。发布者:中青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xjz.org.cn/25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