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晨光熹微,古老的猪龙河静静流淌,映照过北石村“石桥晓月”的千年风华,也滋养着今天四宝山街道的勃勃生机。从元初“石桥店”的商贸驿路,到明清北、中、南石桥三村的烟火绵延,再到今日“儒礼四宝山”的文化品牌扬帆——这片深植于淄博高新区沃土的四宝山街道,正以厚重的历史为底色,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笔触,绘就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一镇一品”文化长卷。
一条河,一座桥,一段八百年前的开场白
傍晚六点半,猪龙河上的风,先一步抵达石桥。老槐树把影子铺在河面,像一幅会动的水墨。元朝的石桥店就在这片水影里诞生,后来有了北石桥、中石桥、南石桥,再后来就成了今天的四宝山街道。
老人们说,过去赶集,“脚不沾泥”就能从张店走到临淄,靠的就是张桓古道与这座桥。今天,桥还在,道却变成了四区通衢的现代化公路;桥下流淌的,依旧是那条被唤作“母亲河”的猪龙河。八百年了,地名换了、屋檐高了,但水声里的乡音一直没改。
“儒”字落地生根:从清官故事到朗朗书声
四宝山街道的历史,自带一股“读书人的清香味”。南石社区村史馆记载,明清两朝,小小石桥店出过进士举人,也出过“无论官大官小都是清官”的家训。到今天,这种崇文重教的底色被提炼成一句话——“儒礼四宝山”。
39个农家书屋、7处村史馆、1处城市书房,再加上3个社区被纳入省级文化书院试点,“15分钟文化生活圈”像一张温柔的大网,兜住了居民的碎片时间。
“手腕垂直,用力均匀!”金都花园社区自习室,山东工职院志愿者小陈正教孩子写毛笔字;南石社区南石书院里,退休教师正带着家长朗读《朱子家训》。窗外蝉鸣阵阵,窗内书声琅琅,时间仿佛被拉回了石桥店最早的私塾。
红色基因,在旧机场跑道开出蒲公英
1941年,侵华日军强占土地修建石桥机场,留下10座飞机库、6座防空兵营。抗战期间,当地军民三战三捷,把“飞机窝子”的抗战史写进历史课本。
今天,跑道早已不在,遗址却被完整保留下来。青松翠柏间,圆顶机库像几个大馒头。周末,孩子们坐在机库前的石阶上听老兵讲“奇袭机场”的故事——讲到紧张处,小拳头攥得紧紧的;讲到胜利时,蒲公英被抛向天空,像一场迟到的庆祝。
南石社区把这段红色记忆做成了“开学第一课”。每年新生入学,先去抗战遗址鞠躬,再到村史馆看老照片。一位考上北大的学生在留言簿里写:“站在祖辈读书的旧桌前,我明白了何为‘报效家乡’。”
“四宝”上新:龙槐玉月的现代打开方式
“龙槐玉月”是老石桥的四张名片——
龙:猪龙河化身玉龙湖,龙纹被写进沿岸步道的水墨图案。
槐:赵庄村百年古槐周围建成观景平台,匠心守护换来一地阴凉。
玉:玉龙湖夜景用灯光秀讲述淄博高新区“五个新高地”的故事。
月:北石村的“石桥晓月”,原址建设的现代大桥,夜晚依然能看到“湖面月影”。
夜里七点半,玉龙湖灯光璀璨、乐声飞扬。“青春开麦·乐游高新”星空音乐会激情上演,星星点点的光海与夜空繁星融为一体,千人合唱的声浪惊起湖畔飞鸟。
非遗出圈:一把剪刀、一块泥巴的逆袭
剪纸、泥塑、陶瓷、琉璃……四宝山街道村居社区让老手艺在现代生活中闪烁光芒。
银泰城社区“守艺坊”里,非遗传承人坐在案前剪“廉政窗花”,旁边就是直播间,现场传授剪纸技艺。
在朱庄社区,青砖黛瓦的朱家庄国际艺术村散发着浓郁传统文化气息。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张源源等20位艺术家作为“荣誉村民”扎根于此,其“源创工作室”不仅是创作空间,更是非遗传承基地,已培养出多名专业手艺人,有的进入知名陶瓷企业,有的成功创业。这背后,是社区创新打造的“大师非遗工坊+社区文化书院”模式在发力。
该模式以艺术村内完善的柴窑、气窑等设施和涵盖刻瓷、瓷板画、书法等多领域的丰富业态为依托,既保障了艺术创作的专业高度,又面向居民开展文化教育,实现了专业性与普惠性的融合。
在淄博文旅热潮中,艺术村吸引了大量游客,为这个拥有近2300人、由村改居的社区注入了强劲经济活力,成为淄博高新区探索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标杆”。社区凭借党建引领和文化赋能,已获“省级文明村”等荣誉,并入选山东省乡村振兴首批示范单位,走出了一条强基固本、文化兴村的新路。
当季夏的暮色为朱庄社区镀上暖金,一座蜿蜒的“巨龙”正蓄势待发。8月1日傍晚,朱家庄国际艺术村龙窑首烧仪式如约而至,窑火升腾间,千年陶瓷文化与美丽乡村的故事在此刻交融。
2025年中国(淄博)国际木火节将于9月1日至11日在朱庄社区举办,开创了以村庄为主体独立承办国际陶瓷盛会的先河,让流淌在淄博血脉中的陶瓷基因,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绽放出更璀璨的光彩。
暑假课堂:当双职工爸妈按下“安心键”
八月流火,四宝山街道的社区活动室比太阳更早升起。
金都花园社区“向阳花开”自习室:大学生志愿者带娃写作业,家长王女士说:“社区比托管班靠谱,还免费。”
华侨城社区“青春自习室”:上午课业辅导,下午硬笔书法;图书角里,漫画和《史记》各占半壁。
急救课:医生把人体模型搬到社区,孩子们轮流按胸;第一次做人工呼吸的小男孩憋得满脸通红,却说自己“长大要当医生”。
非遗课:一张彩纸折出向日葵,一方蓝布扎出星空。8岁的李雨桐举着作品满屋跑:“妈妈快看,这是我做的非遗!”
这些“小而精准”的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安心、孩子欢心的“第二客厅”。
“公益+市场”:文化自己养活自己
文化品牌要长久,不能总靠“输血”。四宝山街道给出一条“自我造血”公式。
低偿场地租赁+文创产品售卖+创意市集收益=公益活动的再投入。
朱家庄国际术村五一假期8天接待8000人,门票、陶艺体验、咖啡简餐统统进账,利润直接反哺周末公益课。
有的社区书记算了笔账:“一场市集下来,够给书屋换200本新书,还能给志愿者发补贴,关键群众有参与感。”
一村一品: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
南石社区:核雕直播、书法夜校、辣妈街舞队,文化积分换鸡蛋,居民从“观众”变“主角”。
朱庄社区:陶瓷柴窑点火仪式成固定节日,游客跟着大师拉坯、刻瓷,临走再买只“蛇来运转”生肖盘。
银泰城社区:“银龄工程”打造“悦龄之家”老年大学,剪纸、声乐、智能手机培训等课程让200余名“银发学员”重焕活力;“青年夜校”里,非遗扎染、应急救护、形象管理等“潮课”吸引中青年“充电”,课程预约常“秒光”。
四宝山街道用“文化书院+”模式,把历史遗址、非遗工坊、民俗活动打包成研学线路,一条微信推文就能报名。
文化品牌再聚焦:儒礼四宝山,到底礼在哪?
礼,是硬件——15分钟文化生活圈内,抬头见书屋,转角遇讲堂。
礼,是软件——剪纸、陶艺、核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指尖跳动诗韵。
礼,是传承——升学礼、开学礼、参军礼,仪式感把传统美德种进下一代心里。
礼,更是治理——文明社区、文明规范化市场,“信用山东”的理念根植人心。
南石社区8月升学礼,29名准大学生穿汉服、走红毯,接过金榜题名奖杯。村书记把《石桥家训》递给他们:“带着家乡的礼,去闯世界的天。”学子与家长深情拥抱,让人热泪盈眶。
把文化炼成一块磁铁
四宝山街道没有名山,却用一条河、一座桥、一棵树、一轮月,炼成了一块磁铁,把历史、当下和未来牢牢吸在一起。
今天的“儒礼四宝山”既有元朝的石桥晓月,也有直播间里的非遗剪纸;既有抗战机库的弹孔,也有自习室里的童声;既有大师指尖的千年窑火,也有村民手里的致富泥巴。
文化不是摆在玻璃柜里的古董,而是长在日常生活里的烟火气。
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的文化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找到那根把传统与现代串起来的线,再小的街道,也能跑出自己的文化马拉松。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陆晓茜 实习生吴梦橦 通讯员贾琨鹏)
网站来源于网络。发布者:中青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xjz.org.cn/24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