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守护—— 济源公安四获“国字号”荣誉的法治密码

大象新闻记者 魏刘涛 通讯员 段苏君

夜色中,济源示范区公安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的大屏幕上,一行跳动的红字格外醒目——玉川刑侦大队办理的张某盗窃案立案审查期限即将届满。法制民警朱芳坤立即拨通电话:“岳队,您单位办理的张某盗窃案立案审查期限还有1天,请尽快办理相关手续!” 这看似平常的一幕,正是济源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生动注脚。

近日,公安部印发的《关于命名“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的决定》中,济源市公安局作为全国5个市级公安机关之一位列其中,这是继2012年、2014年、2016年济源公安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后第四次获此殊荣。

在这片孕育愚公移山精神的热土上,济源示范区公安局四次荣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创造了行政诉讼十年“零败诉”、无刑事判决无罪案件和国家赔偿案件的法治纪录,公安执法满意度持续稳居河南省前列。荣誉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法治密码?

制度筑基:织密规范执法的经纬网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您的行为涉嫌寻衅滋事,现口头传唤您到公安机关接受询问……” 一起醉酒滋事警情现场,面对挑衅,沁园派出所民警苗文斌沉稳应对,规范的法言法语,瞬间平息了紧张气氛。这高效严谨的处警,源于济源公安将执法规范化建设视为破题“金钥匙”的深刻认知。

制度筑基,规范先行。济源公安以体系化思维构建了覆盖全流程、破解疑难症、强化实操性的立体化规范体系。全流程覆盖,围绕“人、案、物、场所、卷宗”等执法核心要素,制定涵盖警情盯控、受案立案、办案中心管理等全链条执法规范80余部,铺设清晰统一的操作轨道。精准化指引,针对执法难点、热点和短板,出台办理群体性事件、信用卡犯罪、整治网络水军等疑难案件执法标准指引90余部,提升复杂敏感警情处置能力。即时性提示,编发异地办案协作、“四个一律”、取保候审等执法提示60余期,为一线民警提供及时、具体的操作指南。案例化参考,汇编家暴类、吸毒类等法律适用参考及典型案例300余期,为执法裁量提供生动实践依据。环环相扣的制度举措,密织了“规范执法有章可循、安全执法有章必依”的严密网络。同步完善的,是清晰的执法权责体系。科学制定权责清单,精准设置执法岗位,严格框定权限、程序、标准与责任边界,实现“以岗定责、以责管人”的精细化管理。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常见警情处置规范》以图文并茂形式细致呈现十大类执法场景,民警如同手握“执法宝典”。这种“教科书式执法”模式,配套日清周结月评的“三级盯警”案件管理机制,使全局执法质量稳居全国前列。

监督铸魂:合成作战构建大监督格局

2025年3月,济水派出所处理一起打架警情时,因未及时在系统内立案,被执法监督中心的“异常警情筛查模型”精准捕捉。办案民警随即收到法制部门的《执法问题督办单》。“以前是‘人盯案’,现在是‘数据盯人’。”民警的感慨,道出了监督模式的深刻变革。

济源公安以深化改革为驱动,在全省率先构建“情报、指挥、勤务、舆情”一体化现代警务机制,创新将执法规范化深度融入其中,打造“情指行”一体化全警合成作战体系。高标准建设的执法监督中心,是体系的“鹰眼”。该体系以情指联勤中心为“智慧大脑”,统领综合案侦中心、执法监督中心、智慧交管中心和科技赋能中心。打破壁垒、整合资源,实现各类打防管控数据平台全面对接融合,构建情报流、业务流、监督流“三流合一”的智能化监督闭环。

执法监督中心依托智慧法制一体化管理平台,无缝对接指挥调度系统、警综平台及民警4G执法记录仪。从接处警到案件办结,执法全链条动态在监督中心“一屏尽览”,实现全景呈现与实时监督。这有效破解了监督分散、滞后难题,为执法规范化注入强劲科技动力,贡献了提升执法公信力的“济源样板”。

成效立竿见影:近两年,全局受案立案工作呈现“两升两降”良好态势——警情受理率、立案率分别上升2.6%和18.2%,受立案环节信访举报及督察投诉分别下降60%、35.8%。

科技赋能:驱动办案质效双飞跃

“集约、高效、省力!”这是基层民警对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的普遍评价。“以前在所里办案,总担心执法安全问题。现在中心承担了看管、体检、送押、就餐等工作,切实为基层减负降压。”玉泉派出所所长李杰深有感触。

这场变革的背后,是投资2500万元建成的智慧执法中枢——4800平方米的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它集案件办理、财物管理、合成作战、远程提讯、价格认证、侦监协作、律师会见、刑事速裁等功能于一体,实现全局刑事、行政案件“一站式”办理,信息采集、查询服务、执法办案、监督管理全流程整合。

配备45名专职民辅警承担值守、信息采集、看管等辅助工作,保障执法安全,让办案民警专注侦查审讯。网安、刑侦等部门协同作战提升效率;法制部门随警审核,重大案件提前对接检法;法制民警全天候在线指导,推动认罪认罚、快速办理机制落实,兼顾效率与权益。启用以来,实现执法安全“零事故”。

效率提升显着:以往派出所办案,仅往返分局审核、医院体检等环节就耗时近5小时。如今,民警带嫌疑人只进“一扇门”,即可一站式办妥审查、询问讯问、审核、体检等全流程,大幅节省时间和警力。

为民初心:法治温度照进现实

经侦支队民警李楠,还有两个身份——兼职法制员和公职律师。在“万洋冶炼有限公司”会议室,他正送法上门:“我们不仅要打击犯罪,更要帮企业防范风险。”这是济源公安践行“法治为民”的缩影。全局16名公职律师和经侦支队通过警企恳谈会、搭建“经侦管家服务群”,畅通沟通平台,今年以来发布预警提示、案例法规100余篇。扎实开展“万警助万企”活动,实行“一警一企”包联帮扶,真正“进企业门、认企业人、理企业事、帮企业忙”。今年已走访企业1680次,解决问题60个,排查整治风险隐患78个。

街头巷尾,“教育式执法”让严格与温情并行。交警晋锋处理违章时总会多问一句:“您知道这有多危险吗?”他的手机里存着各类事故案例,随时播放给群众看。城区主干路口设置公安警示教育宣传大屏幕,全天循环播放交通法律法规、交通事故警示案例、安全出行提示等内容。这种执法方式使交通违法复议率逐年下降。数据印证温暖:亡人事故下降44.74%,涉警投诉下降63%,行政复议减少11.11%,群众主动配合执法率达95%。

深化公安“放管服”改革同样成效斐然:行政审批项目“一网办、一站办”;企业首套印章刻制全免费;户籍业务“全城通办”;建成“智慧车管所”提供24小时服务;疑难案件公开听证。近两年,群众赠送锦旗数量年均增长37%,投诉量下降41%。这“一升一降”,正是“规范执法就是最好服务”的生动践行。

创新驱动:法治素养的永续攀登

在济源公安,创新是驱动法治素养跃升的核心引擎。每周四晚的“公安大讲堂”座无虚席,法制支队支队长深入剖析《公安机关跨省涉企犯罪案件管辖规定》,台下民警专注记录——这只是其创新构建的“法治素养提升培训”体系的一角。

济源公安突破传统培训模式,打造民警轮训、精准专业培训与实战应用深度融合的立体化机制。不仅“请进来”系统教学,更创新“送教下基层”,将法治资源直达一线;推行民警旁听庭审制度,在真实司法场景中深化理解。近两年,通过90余期轮训覆盖4800余人次,全警在现场处置、执法办案、执法说理、舆情引导、群众工作等关键能力上实现系统性提升。

考核激励创新构建“网上学法+每月抽考”智慧赋能平台,执法资格认证体系成果丰硕——执法执勤岗位民警100%通过基本级,更培育出12名高级执法资格精英民警、30名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获得者,标志着队伍法治内核的蜕变。今年3月启动的百日“法言法语规范使用比武竞赛活动”通过创新竞赛机制,淬炼法治真功夫,锻造执法真本领,将全局执法规范化建设推向新高度。

巍巍王屋山见证忠诚初心,源源济水河奔涌法治激情。站在四次荣膺“国字号”荣誉的新起点,济源公安的法治建设宏图正向着未来延伸探索。从法言法语的基础锤炼到智慧执法的创新实践,从制度建设的严谨规范到为民服务的温情传递,济源公安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每起案件、每次执法中镌刻公平正义。当阳光穿透薄雾照耀警徽,这份对法治的坚定守护,正温暖着济源大地的每个角落,照亮法治公安建设的壮阔征程。

网站来源于网络。发布者:中青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xjz.org.cn/22129.html

(0)
中青网的头像中青网
上一篇 2025年7月22日 下午1:13
下一篇 2025年7月22日 下午1:1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