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朱成呈
北京酷热的七月,一件皮衣再次引发热议。
7月14日,英伟达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与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的两张合影在社交平台流出。在照片中,黄仁勋穿着标志性的黑色皮衣,即便当日北京气温高达35℃。他与雷军站在一辆小米SU7旁,面带笑意、竖起大拇指。
这场“重逢”迅速登上热搜,也引发外界对双方关系走向的诸多联想。
两天之后的7月16日,黄仁勋出席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链博会)开幕式,这是他今年的第三次访华。在当日媒体交流中,他表示“很想买一辆小米汽车”,并称“我们在许多方面与小米有着紧密合作”。黄仁勋指出,过去五年。中国电动车产业的发展“可能是全球最令人惊讶的”。
黄仁勋与雷军的交集可追溯至2013年。当时,小米3旗舰手机发布,黄仁勋登台介绍英伟达为小米定制的Tegra 4芯片。12年后,两家公司从手机芯片再度交汇于辅助驾驶领域。据悉,小米汽车SU7搭载的是英伟达Orin系列辅助驾驶芯片。
这场合影背后,或许不只是一次普通的老友聚首。随着英伟达新一代车规芯片Thor推迟量产,以及中国本土车企加快自研芯片节奏,英伟达在中国辅助驾驶市场的主导地位正被重新评估。
英伟达主导的格局正在松动
辅助驾驶正成为汽车智能化“下半场”的核心战场,而芯片则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变量。
所谓辅助驾驶SoC芯片(系统级芯片),是指将CPU、GPU、DSP、存储、电源等多种计算模块高度集成的高性能芯片,为车辆提供大算力、低延迟的实时感知与决策支持,被称为“辅助驾驶的大脑”。
据头豹研究院发布的研报,中国辅助驾驶SoC芯片产业始于2016年,在2018年后进入集中布局期,芯驰科技、地平线、华为、黑芝麻智能等本土厂商陆续入局,拉开了与国际芯片巨头正面竞争的序幕。2020年以后,多家企业的产品陆续实现上车,行业发展步入成熟期。
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陈虹燕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辅助驾驶是各大车厂主要发展的功能,在中国市场,由于车厂积极推动智驾平权,明确定义了不同辅助驾驶等级所需的芯片算力与传感器配置,使得高、中、低阶辅助驾驶等级的划分更加清晰。在高阶市场,英伟达仍将占据主导地位,高通与地平线则会尝试与其竞争。
国金证券研报显示,在辅助驾驶芯片领域,英伟达一直占据领先地位。从整体行业格局来看,目前国产辅助驾驶芯片的市场份额较低,依旧是英伟达主导。盖世汽车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排名第一的英伟达 Drive Orin-X 拥有210万套装机量,特斯拉 FSD 以132万套装机量位列第二,两者合计占据64.9%的市场份额。
英伟达、特斯拉两家头部厂商的市场拓展在辅助驾驶芯片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展现出显着的头部效应。不过,这一局面也正面临结构性松动。头豹研究院研报指出,随着国产辅助驾驶SoC芯片的量产,中国供应商有望凭借性价比、服务好和响应快的本地化优势逐渐脱颖而出。
事实上,芯片的核心战场,不仅在算力和制程,更在产品交付的确定性上。2022年,英伟达发布了新一代旗舰辅助驾驶芯片Thor,号称可以将所有智能车功能集中在一块芯片上,从而实现安全可靠的辅助驾驶。
Thor单颗芯片理论算力可达2000TFLOPS,原计划2024年量产。然而因设计复杂、制程难度高等问题,Thor的交付已延期。
车企自研潮兴起
“海外芯片商主导地位因技术延期和国产替代已显松动,车企自研将成为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策略。”资深产业经济分析师、钉科技创始人丁少将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半导体资深专家、电子创新网创始人张国斌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指出,Thor芯片的延迟暴露出英伟达在新技术架构(如Blackwell GPU架构)上可能存在的设计和量产问题。车企担心类似问题会再次出现,影响其产品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因此加速自研芯片以降低这种技术风险。
“自研芯片能够与车企自身的软件和算法更好地协同工作,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和效率。”张国斌表示,例如特斯拉的自研芯片与FSD软件的高耦合度使其在辅助驾驶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此外,自研芯片可以根据车企的具体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避免了通用芯片可能存在的性能冗余,从而降低硬件成本。
目前,多家中国车企已全面启动辅助驾驶芯片的自研路径。
其中,小鹏汽车研发的“图灵”芯片已于2024年8月完成流片,计划在年内正式量产并搭载至全新车型。该芯片面向L4级辅助驾驶场景,号称可实现“一颗顶三颗”的集成效果,并配备独立安全岛支持全车级实时安全检测。
蔚来汽车自研芯片“神玑NX9031”于去年7月流片成功,2025年一季度起搭载于旗舰车型ET9量产交付,成为国内首家完成自研辅助驾驶芯片量产的造车新势力。
理想汽车的“舒马赫”(Shu Ma Ke)项目则计划在2024年底前完成流片,目前公司已组建逾200人的芯片研发团队,并在Chiplet、RISC-V架构方向投入大量资源。
除“蔚小理”外,吉利也在加快进度。2024年10月,其正式发布自研芯片“星辰一号”,采用7nm制程,计划于2025年量产并搭载至旗下领克和银河系列高端车型。
此外,除了加速自研芯片外,车企还在积极引入其他供应商的芯片,如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国产芯片。张国斌表示,在启动Thor芯片平台技术预研的同时,像智己汽车也同步开展多源合作伙伴的适配方。处于供应链安全的考虑,车企也会从单纯依赖外部供应商转向“自研+第三方采购”的多元化模式。
小米的技术路径选择
随着蔚来、小鹏、理想、吉利等主流车企相继宣布自研辅助驾驶芯片计划,在辅助驾驶的核心技术路径上,芯片或许已不仅是“采购项”,而是车企自控力的重要延伸。
相比之下,小米并未公开披露自研辅助驾驶芯片的规划。但作为既拥有整车制造能力、又具备SoC芯片研发设计能力的企业,小米在芯片层的技术路线选择仍存在不确定性。
一旦小米启动自研,将意味着对英伟达芯片的依赖度降低;反之,若继续深度绑定英伟达,其辅助驾驶方案或受影响于后者的产品节奏和技术路线。
在中国辅助驾驶芯片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黄仁勋此番与雷军的会面,或许是英伟达试图稳固核心车企客户的主动动作。
从技术趋势来看,辅助驾驶SoC芯片正向更高算力、更低功耗以及多功能融合方向演进。陈虹燕指出,目前对于芯片算力需求仍在探索期间,未来AI模型所需要的算力需求还未有定论,加上随着辅助驾驶(L3以上)的发展,还需考虑算力冗余,使得芯片厂仍持续往高算力方向发展,并更多采用7nm以下先进制程。
在这些维度上,英伟达依旧具备优势。它在GPU架构与AI模型端侧算力调度方面的技术积累,短期内尚无国产芯片可完全替代。
丁少将指出,中国车企加速自研辅助驾驶芯片确实对英伟达、高通等海外供应商构成显着挑战,但短期内难以完全颠覆其主导地位,英伟达在AI模型端侧算力的技术积淀短期内仍不可替代。
张国斌则认为,短期看中国车企自研辅助驾驶芯片的市场影响力有限,这是产品、品牌信任度等因素影响,英伟达、高通等海外供应商仍将占据主导地位。长期来看,中国车企自研芯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份额的逐步扩大,英伟达、高通等的市场主导地位将受到冲击。
在市场格局重塑的当下,小米是否继续选择英伟达,不仅关乎双方合作,也映射全球汽车辅助驾驶芯片竞争的下一步走向。
网站来源于网络。发布者:中青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xjz.org.cn/21735.html